一、造型與工藝:別致的地方銀幣特色
民國二十八年貴州省造壹圓「竹子幣」銀幣,式樣別致且工藝飽含地方特色。正面主飾貴陽名勝甲秀樓圖案,樓閣細節刻畫精緻,樓門間暗藏「谷」字暗記,樓底鑄有英文「TLK」,據考「谷」字代表當時貴州省主席谷正倫,「TLK」則傳為造幣廠廠長謝傑民代號,暗藏時代人物印記。

幣面依竹節粗細、甲秀樓上層樓窗形狀可分多種版式,其中「圓窗版」尤為經典。其採用高成色銀材鑄造,經化驗重量與成色均同於中央銀行船洋,符合銀本位製幣標準;造幣工藝沿用周西成時期舊廠房與設備,並從廣州招募技工、購置新印模機器,幣面平整光滑,圖文清晰無毛邊,雖為地方籌辦鑄造,却體現嚴謹的製幣水准。
二、歷史背景:抗戰末年的貨幣印記
此幣誕生於抗戰後期特殊時局:抗戰結束後國內通貨膨脹加劇,紙鈔信用崩潰,民眾重信銀元,國民政府遂於 1949 年 7 月公告恢復銀本位製。因貴州無中央委託造幣廠,省財政廳自行籌辦鑄幣,1949 年 10 月通過《貴州省造幣廠組織條例規程》,確定鑄造銀、銅幣交省銀行發行,11 月初樣品化驗合格,「竹子幣」自此誕生。

然其鑄造時間極短:紅軍由湘西進入貴州天柱縣後,造幣廠於 11 月 11 日緊急停工,據《百年銀圓》記載,僅出產萬餘枚。所鑄銀幣多作為省府員工薪餉、資遣費,在貴陽及遷往雲南途中流通,成為抗戰末年地方經濟與政局變遷的實物見證。
三、收藏價值:稀缺的地方銀幣重器
「竹子幣」收藏價值極高:其一,存世量稀少,僅萬餘枚流通,經數十年歲月留存完好者更少;其二,兼具地方特色與時代意義,甲秀樓圖案體現貴州地域文化,鑄造背景反映抗戰後貨幣史,是研究民國地方經濟、製幣工藝的重要實物,學術價值突出。
在藏界,品相完好的「竹子幣」尤其「圓窗版」,向來是民國銀幣收藏的熱門品類,因其稀缺性與歷史紀念意義,兼具賞析與保值屬性,成為藏家爭相追逐的地方銀幣珍寶。
附:貴州「竹子幣」參考拍賣記錄
- 2021 年 北京某錢幣專場:民國二十八年貴州竹子幣(圓窗版,完未流通),成交價 46.2 萬元人民幣
- 2023 年 香港錢幣拍賣會:民國二十八年貴州竹子幣(帶輕微包漿),成交價 52 萬港元
如阁下有藏品上拍或拍賣競投請聯絡:
聯繫人:黄依
Tel/Whats app:+852 84806896
LINE: mmyi1226
email:leileijianshang1226@gmail.com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