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歷史背景:洪武官窯的青花新風
洪武一朝(1368-1398 年)是明代官窯制瓷的奠基時期,朝廷恢復官窯制度,《大明會典》卷一九四明確記載 “洪武二十六年(1393 年)定: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,須要定奪制樣”,可見當時御窯瓷器直接體現皇室審美與制度規範。明初景德鎮御瓷風格發生顯著轉變 —— 一改元代青花瓷 “密不透風” 的繁複裝飾,轉向質樸有序的審美取向,正如明崇禎十年景德鎮御器廠石碑所載 “高皇帝以純樸開基,敦大貽訓,土硎可啜,奇巧不尚,有古帝王風度”,這一風格成為洪武御瓷的核心特徵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洪武年間因海禁政策影響,海外進口鈷藍料供應受限,青花瓷燒造數量遠少於釉裏紅器,更顯珍貴。九十年代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洪武瓷殘片顯示,當時青花燒造兼具實驗性質,工匠曾嘗試使用國產鈷料,然因燒成效果不盡理想,許多成品被廢棄(據康蕊君《玫茵堂中國陶瓷》,2012 年)。此件青花纏枝菊紋執壺,既承襲元代青花瓷的豪放力度,又融入明初的規謹精美,剛柔並濟,成為見證元末明初瓷風嬗變的重要實物。
二、工藝特色:梨形執壺的經典演繹
此執壺為洪武朝梨形青花執壺的典範之作,造型與紋飾皆具時代特色:器型呈經典梨形,線條飽滿勻稱,壺身曲度流暢,搭配執柄與長流,既符合實用功能,又顯端莊大氣,體現明初器物 “樸實中見精緻” 的審美。

紋飾以纏枝菊紋為主題,線條勾勒流暢有力,花朵佈局疏朗有序,擺脫元代紋飾的密集感,契合洪武 “質樸有序” 的風格;青花呈色雖受國產鈷料影響,卻仍見沉穩韻致,色調濃淡相間,層次感分明。對比考古與傳世實例可見其稀缺性:1994 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洪武執壺殘片(纏枝蓮紋)、清宮舊藏折枝花卉紋執壺(現藏北京故宮)、久志卓真雅藏纏枝牡丹紋執壺(現藏東京出光美術館),皆與本品風格相近,可見洪武青花執壺存世稀少,完整器更為罕見。
三、收藏價值:明初青花的稀缺珍寶
1. 核心價值
- 時代見證價值:作為元末明初瓷風轉捩期的實物,本品兼具元代豪放與明初規謹,是研究洪武官窯工藝演變、審美轉向的重要標本,學術意義重大。
- 稀缺珍貴性:洪武青花因鈷料短缺、燒造實驗性強,完整器存世極少,本品作為梨形執壺的完整佳例,且紋飾清晰、品相完好,在傳世洪武瓷中可謂鳳毛麟角。
- 傳世參照性:與珠山出土殘片、故宮及出光美術館藏品風格互證,進一步確認其年代與工藝屬性,收藏可信度與價值更為突出。
四、歷年拍賣參照
| 拍賣時間 | 拍品資訊 | 拍賣機構 | 成交價格 |
| 2021 年 | 洪武青花纏枝蓮紋執壺(殘件修復) | 香港多祿溙 | 約 4200 萬港元 |
| —— | 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(完整品相) | —— | 市場估值超 8000 萬港元 |
如阁下有藏品上拍或拍賣競投請聯絡:
聯繫人:黄依
Tel/Whats app:+852 84806896
LINE: mmyi1226
email:leileijianshang1226@gmail.com




